上个月欧冠女排联赛收摊,咱中国姑娘袁心玥揣着土耳其联赛金牌和欧冠第四名的成绩单回来了。网上有人嚼舌根,说什么留洋两年怕是丢了国家队铁饭碗。要我说啊,老袁在欧洲赛场上那两把刷子,可比键盘侠的唾沫星子实在多了!
去年这姑娘刚到土耳其那会儿,当地解说员对着镜头直撇嘴:"中国副攻能在欧洲站稳脚跟?"结果您猜怎么着?人家愣是把这话当排球给扣回去了!二十多场比赛打下来,平均每场三次把对手的扣球摁在网口,快攻打得跟过年放炮仗似的脆生。最带劲的是欧冠半决赛那场,左手缠着绷带还能三次把意大利大炮的扣球拍回老家,活生生把比赛拽进决胜局。这可不是光靠两米大高个就能办到的,没点真本事早让人晃得找不着北了!
要说在欧洲这两年练就的绝活,得数她那手"未卜先知"的拦网功夫。欧洲队伍的花活比早市上的糖葫芦串还多,今天玩交叉进攻,明天搞后排偷袭。开始那阵子老袁跟着人家屁股后头跑,累得呼哧带喘还摸不着球。后来主教练点她:"你这大高个不是电线杆子!"现在您再看比赛回放,对面扣球手刚抬胳膊,她连人家要往哪个缝里钻都摸透了。这本事带回国家队,够小年轻们学个三年五载的!
别看土耳其联赛满场洋面孔,咱老袁硬是挤进了最佳阵容。要我说这不是光靠蛮力,看看她那五大数据指标:进攻准头窜到59%,球还在二传手里她就选好了下手路线;发球更是脱胎换骨,以前发球跟喂菜似的,现在整的平冲球飘得跟风筝似的,十六场比赛直接发球得分整了十个,对面接球的手都打哆嗦。这套升级装备带回国内,绝对是国家队的趁手家伙!
现在网上传得邪乎,说什么要给年轻人腾地方。这话听着在理,可您掰手指头数数,国内现在有哪个副攻能在国际赛场同时扛起进攻和防守?就说世界杯那会,王媛媛顺风球打得漂亮,可遇上乱仗还得老袁救场。陈厚羽倒是年轻气盛,关键分的火候还差着老汤的醇厚劲儿。真要带个没经过大场面的菜鸟去巴黎奥运会,教练组不得天天揣着速效救心丸?
前阵子和国外球探唠嗑,听说袁心玥可能回不了国家队,那帮老外眼睛都冒绿光。意大利科内利亚诺的经理直搓手:"中国要是不要,我们连夜打飞的去签人!"这话听着像玩笑,可人家开出的工资比国内高三成,谁不馋这种能攻善守的全能型?
还有些人瞎琢磨,说老袁出国这两年没在国内"拜码头",回去要穿小鞋。要我说这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2016年奥运夺冠那会,郎导二话不说把还是生瓜蛋子的她拽进国家队,看中的不就是硬实力?去年世联赛半决赛,对手连换三个主攻都被她防得没脾气,这得是多大的油水才能让教练组舍得这块宝贝疙瘩?
要我说最聪明的法子就是两头跑。国家队集训回来备战大赛,联赛期放出去跟高手过招。您看前些年朱婷不就是这么玩的?国外练级国内发光。老袁今年才二十八,看看人家三十四岁的拉西奇还在欧冠蹦跶就知道,这行当现在不看岁数看状态。上次看她微博发的体测数据,垂直起跳还能摸到三米一五,这身子骨再打两届奥运都富余。
作为看了二十年女排的老球迷,我就撂句实在话:现在欧洲球迷管袁心玥叫"东方铁闸",国内要是把这宝贝往外推,那不是跟奥运奖牌过不去么?别看只是个副攻位置,关键时刻就得靠这个点撬动对手整个阵型。老话说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正应了现在女排新老交替的节骨眼?
回国那天在机场,记者围堵问打算,这姑娘就甩了句:"听组织安排,但球照练不误。"要我说这态度就对了,管他东南西北风,把球往对方场子里砸明白了才是硬道理。国家队要是真开明,就该学学欧洲俱乐部的灵活劲儿,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再过俩月世界联赛开打,咱们搬好小板凳等着看,到底是老将宝刀未老,还是新人挑大梁。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蔡导去年带二队都敢用老将颜妮救火,巴黎奥运这场硬仗更得有好钢用在刀刃上。职业联赛和传统体制早晚要接轨,眼下这道坎要是迈去,以后好苗子往外跑得更多。与其纠结"留洋不留洋",不如先想想怎么留住人心。说到底,球迷就关心五星红旗能升多高,至于运动员是坐高铁还是打飞的出去学本事,能长能耐的都是好路子!
